回归到日常的工作中之后,暂时把手中的项目停下,心情便逐渐变得压抑,想想看,距离上一次拿起相机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秋天的北京天气很好,天很蓝也很远,不过有时候也会笼罩着灰蒙蒙的雾,远处模糊的房屋阴影让人觉得压抑。夜晚下班的时候,街上的人已经很少了,路灯散发的黄色的灯光,在雾霾里扩散得夸张的大,就像银翼杀手里的场景一样。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电影里那样呢?
每次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读书,现在想想,也许是一个好习惯呢。想想看,确实最近打开了几本和摄影相关的书籍,比如《私摄影论》《此刻》还有《写真学生》。有的书并不是那么容易阅读,毕竟,偏理论的书籍都很不好阅读,所以即便想要阅读,翻几页也容易觉得枯燥而放弃。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就直接放弃。读书是一件不能勉强自己的事情。
如果说最近有要推荐的书的话,我会推荐《写真学生》这本书。实际上,我也常常会想,如果要了解摄影的话,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呢?《观看之道》是一本非常好的摄影理论甚至偏哲学的书,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文学和艺术积累的话(甚至也包括想象力),读起来会很累吧。《今日摄影》虽然很厉害,但是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摄影字典一样,想到哪个摄影师就随手去翻一下,和艺术史一样,从头到尾仔细看的话,只会让我陷入无尽的虚无中。
觉得还得多说一下,至于为什么会推荐《写真学生》这本书,首先这并不是一本很传统的摄影说教类的书籍(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本书并不会告诉你一些摄影的技巧、相机的使用、如何观察、线条和结构什么的,与其说是摄影类的书籍不如说是摄影日记,甚至很多是关于上学期间和家乡的一些青春记忆。每天碰巧在一趟车上遇见的女孩,来自远方女孩的信和找不到的地址,无疾而终的告白和对未来的惶恐,这些内容恐怕才是这本书的真正内容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摄影书,不如说是一本青春记忆的书,只是,生活中有一些和摄影关联的东西罢了。虽然这么说,但我依旧觉得这是一本相当好的摄影书(另外,我很吃日本小说碎碎念的那一套),因为摄影大部分时候并不是技术的,而是感情的。看着作者写的这些单恋、失落的、家乡的、迷茫的故事,我也会回到属于我的那个时刻。
这种感情就像冻疮一样,永远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每到冬天就又痛又痒,天气一暖就稍有缓解的感觉。模糊而复杂的痛和痒纠缠在一起,沉淀在心中。那种感觉,又好像冬天干燥国道旁的积雪伴着铆钉轮胎的阵阵金属摩擦声而飞散的沥青粉尘,最后沉积在路旁阴影中残留的冻雪上。待到雪化,那团黝黑的堆积就会变成冰水,渗进运动鞋里打湿双脚。那种不适、冰冷,以及被体温焐热后的平和、释然混杂在一起,将脚底打湿并渗进袜子里的触感,跟我的心情有点相似。
我自己也经常写博客,开始写的时候应该是高三,转眼间已经写到了现在,虽然中间很多博客系统都换掉了,数据也放在硬盘里备份,但时不时的还是会写点东西。最近我又开始写博客,但我更想把它当成摄影日记。虽然并不能每天都坚持,但还是可以断断续续的写。我真的又开始写了呢!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写摄影日记和写博客有什么区别呢?写了几天我觉得似乎也没什么区别。我自己规定自己在写摄影日记的时候,一定要配一张图,然后写大概 200-400 字就够了,太长也没有必要,主题和内容也不一定需要有,碎碎念也行,当然了,图片和文字也不一定要有关系,想到什么就配什么就好。不过还是会觉得,图片和文字的感情应该搭配。
说到这里,可以说,相比一些作者的著作,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荒木经惟的展览,我更喜欢看的是他们的博客和日记。他们写起来也很随便,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的描述很有意思。除了喜欢的长篇小说,村上的短篇集更有意思,即像是生活记录,又像是魔幻都市生活,有时候分不清真假,不过这种模糊的边界感更让人感兴趣。而荒木的博客,也让人看到和作品中完全不一样的他,前两年展览了徕卡 M7 的「最后的徕卡展」,真的是穷快乐呀。
所以《写真学生》这本书,正是遇到了重新开始写日记的我,让我觉得有些欣喜,觉得自己这样看似胡闹的事情里有些有意义的内核存在。原来有名的摄影师也会同样迷茫呀,也会有青春懵懂的爱情记忆啊(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能够短暂的从现实中抽离,虽然依旧会在迷茫时觉得无力,但想到还有很多人在举起相机的时候,也会觉得迷茫,思考懵懵懂懂生活的意义,但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坚持,就觉得自己拿着相机的手更有力量了。